13870675718(胡校长)
老师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岭上生活 中国古代美术鉴赏丨辨析解读中国传统美术里的花鸟与人物​

中国古代美术鉴赏丨辨析解读中国传统美术里的花鸟与人物​

2023-8-29

中国传统绘画承载着人伦教化、修身养性的功能,不追求视觉感官的刺激,而注重形式的探索和意趣的传达。
它往往是内敛的、抽象的,需要静下心来品读。
想要真正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必须体会古人的创作理念,理解绘画背后的中国文化和历史
反过来,通过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也可以令我们与先人文脉相承、心灵相通。

中国传统花鸟画描绘的对象,涵盖了各种动植物,包括花木、蔬果、翎毛、走兽、草虫、鳞介等。

 

其中,梅、兰、竹、菊等题材自宋元以来广受喜爱。

 

由早期的相对写实,到后来的常以意气写之,写实与写意,似乎成为中国花鸟画创作与品鉴不可绕过的一对概念。

欧阳修的部分画像

 

《后山丛谈》记载,陈师道曾见过两张欧阳修的画像,一张外形虽不够肖似,但表现出了人物的神韵;另一张则空得其形而缺乏神韵。时人评价前者更胜一筹。
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必须正确把握形与神的问题,同样,在速写上正确把握形体与五官神情是至关重要的。
写生珍禽图(绢本设色)
五代 黄筌 
故宫博物院藏 
41.5cmX70.8cm

这一作品是画家为其次子黄居宝所画习画用的范本,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写实、重视表现动物的质感。

 

从画中可以看出画家对生活观察之精细写生功力之深。其画法为先以淡墨勾勒,而后染色。风格精致华丽。

 

当时有擅长墨笔的徐熙与之齐名。人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分别代表了花鸟画中的两大流派。

花鸟画在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唐代形成独立的画科,五代开始成熟。

 

在写实技巧方面,花鸟画至两宋而臻于巅峰

 

据说,宋徽宗时画院高手笔下的月季花,可以区分出四时朝蓉不同的花、蕊、叶

 

留存至今的作品如《写生珍禽图》等可证古人所言不虚。

 

写生珍禽图局部

宋人花鸟画注重写生,古人的写生与“写实”的含义不同,要求表现花鸟的生机意趣。

 

在古人心目中,花、鸟、鱼、虫有着与人相类的性情、气质。

 


牡丹芍药、鸾凤孔雀,有富贵之态;松竹梅菊、鸥鹭雁鹜,有幽娴之姿;如高士气轩昂,如战士善击搏,杨柳梧桐,扶疏风流似隐士;乔松古柏,发寒磊落比君子。

 

可见,花鸟的生机意趣不仅是自然层面的,也是与人们生活际遇思想情感紧密相连的。

荷石水鸟图(纸本水爆)
 清代 朱耷 
故宫博物院藏
127cmX46cm
花鸟画成为中国人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重要艺术载体。
梅、兰、竹、菊等既适宜发挥笔墨的长处,又是高洁品格的象征,因此很受文人画家青睐。
元代以来,画家越来越侧重对笔墨和精神的强调
倪璜就说他画竹只为“写胸中逸气”,以至于对画得像与不像竹叶是繁是疏、枝条是直是斜都不在乎。
齐白石的说法则更加中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墨葡萄图(纸本水墨)
明代 徐渭 
故宫博物院藏
165.4cmX64.5cm
墨梅图(纸本水墨)
元代 王冕
故宫博物院藏
31.9cmX50.9cm
墨梅图局部
墨竹图(绢本水墨) 
北宋 文同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31.6cmX 105.4cm
兰花生于深山,无人自芳,犹如隐逸君子。
愚笔画出的兰叶刚柔并济,婉转多姿,富于书写笔意。
郑思肖是南宋遗民,宋亡后画兰无土无根,寓意故土沦丧,无处着根
墨兰图(纸本水墨)
宋末元初  郑思肖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25.7cmX 42.4cm

中国传统人物画家在描绘具体人物时,都会重点表现对象的社会阶层与价值观念。据此,中国人物画可分类为世俗人物(仕女、高士等 )、神仙道释、市井风俗等。

 

例如,《女史箴图》画的是作为道德典范的贵族妇女,《簪花仕女图》西的是雍容华贵的唐代宫廷女性,《朝元图》画的是道教神话中的天界诸神。人物的相貌应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精神气质。

 

作品描绘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品范,并在画旁书写相应箴言,图文并茂。现存九段。

 

虽然带有教化性质,但对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的再现真实而生动。线条细劲圆转,仿佛春蚕吐丝,故称为“游丝描”

女史箴图(局部)(组本设色) 
东晋   顾恺之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全图 24.8cmX 348.2cm

画面描绘了唐代宫廷妇女的形象。
 
她们装束华丽、仪态雍容、气质娴雅,人物个性化的特征不是画家表现的重点。
簪花仕女图(绢本设色) (局部)
唐代 周昉 
辽宁省博物馆藏
46cmX180cm
三清殿三面墙壁上描绘了 286位天界诸神,分为东西两列。布局宏伟,气象庄严。
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 局部 )(壁画)
元代 马君祥等 
山西芮城
这是一幅长三米多的工笔重彩画长卷,选取了南唐吏部侍郎韩熙载夜宴中的五个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加以描绘。
每段用屏风相隔又连贯一气,好像连环画一样呈现出整个夜宴的过程。
韩熙载出身北方望族,才华横溢,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人仕南唐,却饱受猜忌和排挤,为求自保,遂纵情声色以自污。
画家顾阁中受后主李煜差遣,夜至其第,暗中观察、默记,归来绘成此卷。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局部)
五代  顾闳中
故宫博物院藏
全图28.7cmX335.5cm
古代人物画创作多考虑功用,不同的人物身份,不仅要看人物的独特相貌,更要强调以形写神,传达人物的神情意态。
如《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奢华的夜宴也确曾发生,甚至画家顾闳中也曾亲历其间。
画家对听乐、观舞、暂歇、清吹、散宴等场景的描绘生动可感,对家具、器物、服饰等的刻画也精细入微。
但贯穿全画的,是主人公那与热闹环境格格不入的、郁郁寡欢的神情,反映了韩熙载当时的处世态度所形成的特殊精神面貌。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局部)
五代  顾闳中 
故宫博物院藏
全图 28.7cmX335.5cm
有些人物画则更为直接,旨趣全在传神,因而抛弃了形象的真实性,可谓“遗貌取神”。
例如《泼墨仙人图》,容貌刻画十分概略,潇洒不羁的气质却跃然纸上。
总之,中国人物画重传神,即强调对人物精神特质的表现,正所谓“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泼墨仙人图(纸本水墨)
南宋 梁楷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8.7cmX27.7cm
上图一幅水墨写意的人物画,画一名祖胸露腹、自由自在的仙人醉酒以后的踉跄步态。
以淋漓的泼墨画出人物的服装,看似很随意,实则于表现衣着的质感、结构与人体姿态方面是很严谨的。
以细笔勾出的五官像是紧缩到了一起,夸张的漫画式表现手法很富于幽默感。
幽算坐啸图(局部) (本设色) 
 清代 禹之鼎 
山东博物馆藏
全图36cmX77cm
像主为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禛。画面参照唐代王维《竹里馆》诗意创作。
画中,像主所处环境与抚琴活动,在“传神”方面的重要性不亚于面容的写实刻画

 

灸艾图(绢本设色)
宋代 李唐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8.8cmX58.7cm
画面描绘了古代江湖郎中为村民治病的场景。
郎中手持艾条,专心施灸,背后有童子准备膏药。
患者坐在地上,祖露上身,张口皱眉,显得极为痛苦,旁边三人牵臂踩腿,不让他动弹,面露同情之色。
(局部)
风俗画是人物画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其源头可追溯到汉代,宋代则是其创作的高峰。
风俗画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物贡文化史等留下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其中即有如《清明上河图》这样人物众多、场景复杂的大画,也有如《灸艾图》等刻画某个日常生活场景的小品。
不论花鸟画还是人物画,中国画家在创作时都未曾止步于对外形的描整,以形写神是他们一贯的追求。
画家潘天寿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
不能套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理论和标准来衡量中国传统绘画的价值。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中国传统绘画承载着人伦教化、修身养性的功能,不追求视觉感官的刺激,而注重形式的探索和意趣的传达。

它往往是内敛的、抽象的,需要静下心来品读。
想要真正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必须体会古人的创作理念,理解绘画背后的中国文化和历史。
反过来,通过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也可以令我们与先人文脉相承、心灵相通。
《清明上河图》局部
簪花仕女图(绢本设色) 
46cmX180cm
唐代 周昉 
辽宁省博物馆藏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
全图28.7cmX335.5cm
五代 顾闳中 
故宫博物院藏